你犯了错误,会责备自己吗?
有个爸爸在陪儿子玩的时候,儿子被门夹到了手,疼得大哭起来。爸爸就很凶的对儿子说,活该,谁让你非得玩门,说也不听,反正是你自己弄的。结果,儿子哭得更厉害了,然后,爸爸揍了儿子一顿,为了让他吸取教训。
小区里认识的一位阿姨告诉我这件发生在她家里的事情时,我心里一阵酸涩,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,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特别常见。
这位爸爸的愤怒背后到一定藏着他不愿意去面对的痛苦感受,让他迅猛地逃开,向外去攻击孩子,以寻求自己的解脱。
爸爸在看到儿子夹手疼哭的时候,最核心的感受可能是心疼,才一岁多的宝宝,细嫩的小手,夹一下真够疼的。正因为心疼,儿子在自己的照看下受了伤,肯定不好受,可能会自责,内疚,觉得自己失职,不是个好爸爸。
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面对内心的痛苦感受,所以会通过各种上瘾的方式,如抽烟、喝酒、追剧等来转移注意力。这样就可以不用去感受心里的不舒服了。
对于这个爸爸来说,他通过愤怒和指责来逃避自己的内在痛苦感受。
自责有多强烈,愤怒就有多强烈,于是动用了暴力。
自责内疚的时候,有点像一个人往自己身上扔飞刀,够难受的。
人为什么会自己责备自己,自己攻击自己呢?
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会对其进行各种教导。如果父母是控制型,缺少同理心,孩子的行为让父母不满时,就会批评,教训。“你怎么能这样,你这个不懂事的孩子”“你可真没用,这点儿事都做不好”,还会给孩子贴各种标签,严重的话,可能还会给孩子很多身体惩罚。
没有体验过被理解的孩子,就在成长过程中与自己内心的感受割裂了。
事情搞砸的时候,明明自己很难受,但是受到父母的责怪,就没有理由难受了,难受是不被理解的,不被允许的,不被看见的。父母根本看见孩子的难受,只是用头脑去判断对错。于是,孩子也会复制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,来忽视自己内心的感受。
渐渐地,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这样的自我评价,我没做到,没做好的时候,是我不行,我不好。孩子就逐渐内化了父母对他的评价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些“内在的声音”会逐渐变大。
一个人内在自我攻击的声音,就是这么来的。
怎样才能放下自责呢?
这让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。
从老家回来的车上,儿子要吃泡芙,我把泡芙桶递给他,让他自己从里面抓,结果洒了很多在后排脚垫上。这让我的心情很沮丧。自责,内疚,头脑里的声音开始责备自己,我怎么这么没用,这么不小心,就这样习惯性地向自己扔出飞刀。
我一边责备自己,一边又因为自责而更加难受。头脑里产生了另外一些念头,指向儿子的,都怨你,推开盒子干什么,你怎么这么讨厌之类。幸好我没有说出来。
一刹那,我突然醒悟,如果我不伤害自己,就不会去伤害别人。我向别人扔飞刀,是因为我先向自己扔了飞刀。
于是,我赶紧复盘,觉察自己的感受。泡芙洒落在车里,我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,觉得都是我不好,都怨我,把这么简单的事情搞砸了,感到很挫败。
如果停止对自己的评判,会怎么样呢?
我将去关注事情本身,然后想办法解决。泡芙散落,捡起来,要么扔掉,要么吃掉,就这么简单。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,下次可以拿出来后把盒子放到儿子够不到的地方,或者多拿出一些放在手里。如果我只是不停地责备自己,就根本没有心思和意愿去分析事情本身,一分析就又落入成败对错的二元对立里,无法逃脱。
自责内疚,都是在将自己物化,认为自己应该怎样,必须怎样,自己便被这些妄想出来的框架所束缚,所捆绑,而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,真实的人就并不完美,就会遇到事情不如己所想的时候。
所以,停止自责才能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觉察,才能看见自己的真实感受,才能回归事情本身,面对问题,解决问题。
这也是对事不对人,把人和事情分开。
人不等于问题,问题才是问题。
总结一下,放下自责的方法:
第一,自我觉察
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,去面对,不逃避。用准备的感受词汇来描述。
第二,好奇一下
去好奇一下"自责"的感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
是怎么来的?
在过往的经历中,是否有被责备的时候?
谁会责备你?
那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?
你是怎样面对被责备的?
这些都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?
第三,与“自责”对话
自责来的时候,可以对它说,我知道你又来了,我知道你是想帮助我变得更好,但是,我要练习用接纳和理解的方式对待自己,我不需要你了。
第四,自我接纳
当你把事情搞砸的时候,练习对自己说,“没关系,这不是你的错”“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”。
理解和接纳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。
当我们责备自己少一些,责备他人就少一些。
当我们爱自己多一些,爱他人也就多一些。
爱满自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