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恋之于我,大概是我对童年零食的感觉。
我小时候特别爱吃一个叫做浪味鲜的零食。所以一整个童年,最美好的记忆就是放了学,飞奔向小卖部的那一段幸福路程。
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各种稀奇古怪的零食出现,渐渐地就不再那么喜欢吃浪味鲜了。
等到长大后的某一天,我突然想到曾经喜爱的浪味鲜,特别特别想再吃到它,然后想尽各种办法买到了。
吃到的第一口就觉得,不对啊,曾经照亮我整个童年的浪味鲜,味道,竟然如此普通。
浪味鲜其实并没有变,我也没有变。
只是时间经过了我,也把这些闪闪发光的感觉都经过了。我还是会偶尔惦记一下它的味道,但是在商店里看到,我再也不会停下脚步了。
浪味鲜会有新的小朋友喜欢,我也不会为它担心。
尽管时间过去了那么久,我们对发生过的点滴还是记忆犹新;
尽管我们之后交往了很多恋人,可还是对初恋难以忘怀……
初恋之所以难忘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其一,初恋所产生的首因效应具有强烈性和持久性。
某心理学家进行的实验表明:
在人际知觉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,亦即"先入为主"带来的效果。
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,但却是最鲜明、最牢固的,并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。
而初恋作为我们所有恋情的初次体验,自然会让我们产生深刻的印象。
其二,初恋的高成本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。
因为是第一次恋爱,所以双方为此付出的学习成本也是最高的。
所以与初恋分手后,以往投入的时间、精力、最纯粹的感情都变成沉没成本时,我们会容易丧失理智,将这种失去包装成“资产”,暗示自己这是值得珍藏的宝贵回忆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与初恋的点滴回忆更是变成了一笔巨额“资产”,无法割舍。
一般而言,成本越高,初恋的不可替代性越强。
其三,对初恋产生的投射效应使记忆美化。
大部分人的初恋发生在青涩时期,这段时期的恋爱最为纯粹,没有掺杂那么多物质条件。
故而,我们普遍会认为自己在初次做出的恋爱选择是美好的,进而对初恋产生投射效应,认为对方也是这般美好。
另一方面,由于匹配心理作祟,我们倾向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,认为对方足够好才匹配得上自己。
这样一来,我们会基于对初恋的美好印象形成肯定的心理定势。
故而在记忆里去挖掘对方更多的美好品质,不断美化初恋。
初恋固然美好,有时却很难长久维系:
一方面在于我们的心理不成熟,不擅长处理恋爱关系中的突发情况
另一方面在于外在环境。
这就注定了初恋的未完成性。
人们会对于未完成的事情印象深刻。
而初恋作为尚未完成的重要事情,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可以继续在一起却因为误解而错失彼此的人来说,这种不了了之的感觉更会令他们难以释怀。
正是由于忍受着这种“本可以却未能完成”的折磨,使得很多人陷入初恋情结。
在有意或无意中开启了补偿和保护模式,对自我进行过度补偿和过度保护。
例如:寻找那些和初恋相似的人在一起,通过获得更好的结局来补偿自己;失去初恋而饱受折磨,以后再也不敢对别人交付真心,因为害怕再次失去。
然而,这种通过不断寻找初恋影子从而缓解自己痛苦的行为,并非长久之计。
痛苦只能短暂地缓解,不能真正得以根治。
如果一味执着于过去的未完成,苦苦寻求“初恋”的影子。
会让我们丧失未来无限的可能性,错失真爱或灵魂伴侣,带来更多遗憾。
所以,认清自己的内心吧,去承认并接受“再无可能”的事实,向前看,走出去!
想起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中的一句话:我什么都没有忘,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,不能说,也不能想,却又不能放。
就像有位网友说的那样“你喜欢你的初恋吗?”“喜欢,永远喜欢。”
而且我只喜欢当年的那个初恋,差一天我都不喜欢。
我怀念的,是她当年的感觉。我喜欢的,是她当年的模样。
我从不否认我喜欢她。
如果时光倒流,我依旧会再喜欢一次。
但是如果她站在我面前,我会说一句,好久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