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喜欢一句话:“有些人,无话可说;有些群,无人说话。”
想来,还真是这样,看微信群,就能明白了。
曾经热热闹闹的亲戚群、同学群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就变成了静悄悄的样子,就算有事需要联系,也多半是私聊。
朋友圈大了,但是朋友却少得可怜了,太多的人,已经好几年没有在朋友圈发消息了。与人点赞,都显得多余。
迟早会发现,习惯不合群,也不爱说话的人,多半是以下几种人。
01
没有同路人的人,习惯独行。
每一个路口,都有很多人。
就像一大批车,都因为红绿灯而聚拢,慢慢等待。但是过一会,大家又各奔东西。
能陪你走过一个路口的人,在下一个路口,还是会分道扬镳。
有朋友独自骑车去西藏旅行,遇到了好心的司机,带他一程。也遇到了骑行的人,和他结伴而行。
朋友说:“因为接受到了大家的善意,分开的时候,总是依依不舍,还有了对方的联系方式。”
但是后来,聚聚散散的次数多了,朋友就习惯了。不再找对方要联系方式。
遇见,不惊喜;分开,不悲伤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,如果迁就别人,你不开心;别人迁就你,别人不开心。还是各自走路,各自开心。
在《蜀鄙二僧》里,富和尚准备了很久,还有了一些积蓄,但是不敢独自去南海,因而错过了修行的机会。
穷和尚凭借一瓶一钵,就出发了。富和尚对他的做法,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还好,穷和尚一路上化缘,抵达了南海。富和尚,流露出了愧疚的脸色。
同样是和尚,有同样的目标,但是他们也无法成为一路人,这就是现实。
当我们看清了社交的真相,就会越发喜欢独行。
单位上,同事是天天可以遇见的人,但是同事也会升职加薪,跳槽,铁打的营盘,流水的人。
大家庭里,兄弟姐妹陪你一起长大,但是后来各自成家了。父母过世后,兄弟姐妹就是一般的亲戚了,只是在某些日子,会聚一聚。
朋友、同学、战友等,就更不要说了,就是你身边的爱人,也不一定陪你到老。
把挥挥手,冷静转身,变成了习惯,你也是不合群的人了。
02
坚持做自己的人,不想解释。
说再多的话,别人不会全部理解,也难以帮助到你。
很多人,懂得倾听,给你好感,但是等你说完之后,起身就走了,把冷漠的背影留给你。
你指望谁,不如指望自己。对的,错的,成功的,失败的,都要自己的扛。
久而久之,你就形成了自己的认知,学会了用事实证明自己。
在《武士的女儿》一书中,有这样的场景。
十九世纪八十年代,八岁的孩子从学校回来,看到餐桌上有牛肉,而祖母却在祷告。
受到传统思维影响,祖母接纳了一辈子都不吃肉的事实,但是祖母又听说:“吃牛肉,对孩子的身体有好处,会长得健康和聪明。”
矛盾的心理,让祖母难受,因而痛殴祷告来环节。
最后,家人围坐在餐桌前,祖母却没有用餐。
与其说祖母很固执,不如说她坚持了做自己。
对于祖母的做法,孩子是难以理解的。但是孩子长大了,读懂了地方的习俗、发展,就能理解了。
祖母允许孩子吃肉,孩子不需要理解祖母,这样的家风,也值得我们认可。
生活中,总有人,允许别人夸夸其谈,也不劝导别人不要合群,但是自己却坚持不合群,也懒得说话。这就是一种处事的哲学——你是你,我是我,有交集,但是互相不渗透。
企业家俞敏洪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你跟某个人谈恋爱,有一天突然就不相爱了,让她去,放开手,这是重要的人生态度。但是,大部分人都做不到,这样,生活中的痛苦就会大于幸福。”
太多的事情,是无语的,说不清。任何感情,双向奔赴就好。可是你不能苛求,只能接纳。这样一来,你的痛苦就少了。
03
非常优秀的人,曲高和寡。
从前,楚国有一个才子宋玉,他的文学很深奥,因此搞懂的人很少。
楚襄王认为他很清高,他却说:“那些庸俗之人怎能理解我宋玉的品行?”
有个叫俞伯牙的官员,很喜欢弹琴,周围的人都给他点赞,但是很虚伪。
俞伯牙遇到了樵夫钟子期,彼此是知音。
钟子期过世后,俞伯牙把琴砸了,从此也不弹琴,因为他的琴声,无人能懂。
人,本来是平等的,但是因为智慧、财富、地位等,分出了层次。
若是你往高处走,就要远离低处的人,否则你会被低处的人拉着。这是符合螃蟹效应的。
当你优秀一点点,别人可以跟上你,但是你非常优秀的时候,别人也望尘莫及了。
看看我们的同学群,你就会明白:毕业十多年之后,有人做官,有人种地,有人做生意,还有人唱戏......不同层次的人,怎么会一次次相聚呢?
到了退休,所有的人都放下了职位和功绩,反而有可能再次相聚。
04
偶尔一两天,你没有和亲戚朋友交往,没有在群里发言,会有一种失落感。
当你长期不合群,也懒得说话的时候,就会习以为常,也很快乐。
对于人生,你要有清晰的规划,吸纳别人的建议,但是别遵照别人的活法;听人说,是礼貌,但是不听也是你的自由。
与其在群里寻找一份热闹,使劲表达自己,不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,欣赏自己。
愿你我,享受独处的快乐,做生活的勇者。